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14期
编号:11937426
思连康治疗秋季腹泻60例
http://www.100md.com 2010年5月1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14期
     【摘要】 目的 观察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四联活菌片(思连康)治疗婴儿腹泻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120例秋季腹泻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思连康口服。 结果 经72 h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51.6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 思连康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在改善症状、缩短病程方面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 思连康;秋季腹泻;轮状病毒

    秋季腹泻是秋冬季小儿消化道常见疾病,发生于6个月~2岁婴幼儿,病情变化快,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抗生素治疗无效。山东德州水电十三局医院儿科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对60例秋季腹泻患儿用思连康治疗,并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比较,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观察120例腹泻患儿,男64例,女56例;年龄4个月~3岁,其中6个月~2岁103例,占85.53%;平均病程2.56 d。均是以稀水样或蛋花汤样便伴不同程度脱水就诊。大便次数3~20余次/d。伴发热症状者72例,伴呕吐者95例。
, 百拇医药
    将全部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对照组60例,男31例,女29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在抗病毒,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的同时,给予收敛止泻剂,并指导饮食。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思连康口服:<6个月1片/次 ,2 次/d;~1岁 2 片/次 ,2 次/d;~3岁2 片/次 ,2~3次/d,将片剂溶于 50℃以下温水或牛奶中服用,疗程3 d。凡列入统计的腹泻病例,均记录各项临床资料,包括体温、呕吐、腹泻性状及次数、有关检查结果及用药情况。

    1.3 疗效评价[1] 显效:治疗72 h,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 h,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好转;无效:治疗72 h,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或症状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26例,显效率43.33%;有效28例,有效率46.66%,总有效率90%,对照组:显效8例,显效率13.33%;有效23例,有效率38.33%,总有效率51.66%。两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与思连康有关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轮状病毒是小儿秋季腹泻的常见病因,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小肠成熟绒毛上皮细胞,使小肠吸收功能下降,导致肠液在肠腔内大量积聚,引起腹泻。小肠成熟绒毛上皮细胞上的乳糖酶是一种轮状病毒受体,婴幼儿肠黏膜上该酶含量高,故易发生轮状病毒感染[2],而益生菌具有以下功能:①影响吞噬功能。益生菌细菌作用后产生的低分子量多肽可促进淋巴细胞增殖而后者能恢复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②增强免疫应答。在黏膜表面的适应性免疫代表了机体的体液免疫 ,提供了抵抗异物尤其是致病微生物的免疫屏障。因而是肠黏膜理想的保护剂 ;而 IgM通过结合抗原来预防细菌或病毒在肠黏膜上定植和侵犯而行使其功能;③非免疫防御。益生菌可增强上皮紧密连接以阻止致病微生物侵入[3]。思连康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四联活菌片在大量补充生理性有益生菌的同时又加入蜡样芽孢杆菌 ,使其在肠道内消耗局部分子氧 ,营造厌氧环境,帮助有益菌在肠道内定植、繁殖 ,为增强疗效奠定了基础 。思康应用了生命活力最强的婴儿双歧杆菌 ,其主要通过与肠黏膜上皮细胞紧密结合而产生占位性保护作用 ,及在肠道内产生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有机酸 ,降低肠道 pH及氧化还原电势 抑制致病微生物的入侵 ,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4]。同时思连康采用包微囊技术 ,保证 80% 以上活菌安全通过胃酸 ,有效保证了生理性有益菌在肠道内的定植能力和构成菌群平衡的优势数量 ,进一步增强了疗效。本组结果表明,思连康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在止泻及改善全身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能明显缩短病程,且患儿耐受良好无不良反应,疗效显著,是治疗腹泻患儿的很好选择。

    参 考 文 献

    [1] 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腹泻病疗效判断的补充建议.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4.

    [2] 奕利娟,村建明,何立忠.小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分析.现代实用医学,2002,14(3):150.

    [3] 全建新,韩春茂.益生菌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前景.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2,14(6):371.

    [4] 周伟.双歧杆菌与婴儿健康.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17(3):260., 百拇医药(杨云禄 郭秀阳)